MCP能力
什么是MCP?
MCP 是 Model Context Protocol 的缩写,即模型上下文协议。它是由 Anthropic 公司推出的开源协议,旨在标准化大型语言模型与外部数据源、工具的交互方式。
通俗理解:
MCP 就像 AI 和工具之间的 “翻译官”,它制定了一套标准对话规则,让不同 AI 模型(比如 Deepseek、Qwen)都能用同样的方式和各种系统 “聊天”。以前每个 AI 都要学不同的 “方言” 才能操作数据库等工具,现在它们只要会说 MCP 这个 “普通话” 就行。
核心作用:
MCP 可以让大语言模型轻松连接各种数据源和工具,就像给 AI 装了一个 “万能插座”。比如你让 AI 部门系统的业务数据,以前需要专门写代码连接数据库,现在通过 MCP “插上” 系统数据库,AI 就能自动理解数据格式直接调取。它解决了统一接口、安全保障和即插即用的问题,让 AI 不再是只能聊天的程序,而是能真正操作现实系统的智能体。
架构组成:
MCP 采用客户端 - 服务器架构,包含 Host(宿主应用)、Client(客户端)和 Server(服务器)三个核心模块。
Host 是用户与 AI 交互的界面,负责发起请求;
Client 作为 LLM 与服务器的桥梁,管理连接并解析工具调用指令;
Server 是MCP构架中的关键组件,提供资源(Resources)、工具(Tools)和提示(Prompts)。
常见应用场景举例:
- 通过联网搜索向AI提供最新信息
常见的 AI 助手采用通过联网搜索获取实时信息。当用户开启联网搜索时,助手先将用户的请求发送至搜索引擎,再将返回内容与用户输入一起提供给大模型,最终生成回答。搜索引擎在此作为实时信息源,为大语言模型提供额外的上下文。
- 通过API向AI提供自有系统数据
如果希望 AI 能提供研发的自有系统内的信息,AI 联网搜索的效果就很不好,甚至无法实现。用户可以自行搭建 AI 代理,将自有系统的数据通过 API 的形式接入 AI 助手,为大语言模型补充提供丰富的上下文信息。
平台预置的MCP有哪些?
平台从v2.0.1开始,支持MCP,同时支持自定义MCP插件接入。
系统已经预置了一系列MCP插件。
校内MCP实际案例分享
项目名称
服务器安全扫描助手
项目开发团队
信息化治理办公室安全部田玉丹老师团队
项目背景需求/应用场景
安全部发现学校漏洞扫描是一项流程重复、过程繁琐、技术要求高的工作,希望此类工作能由一个”智能的程序“替代,从而将人力从繁琐的事务中释放出来。安全部需要对学校几百个服务器做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扫描,并需要专业人士安装专业的客户端工具才能操作,而且每安装一个客户端都配置单独的收费型license。随着工作条线增多,急需释放人力,但又没人替代,考虑”智能的程序“来实现。
实现目标及效果
- 降低使用门槛,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使用
- 不增加额外的license采购成本
大致实现路径
配置自定义MCP服务,接入agent平台;
在agent平台搭建对话流型智能体
配置工作流,包括:大模型节点(负责与用户交互、输出报告等),根据不同场景(条件判断节点)设置不同的工具调用分支,调用MCP插件(MCP节点),输出节点优化等。
调试和发布。
最终实现效果
- 从学校发布的agent平台入口,输入需要扫描的ip地址,agent就会自动匹配后台mcp工具,根据实现设定好的策略开始扫描,并自动出具扫描报告。在浏览器就可以打开访问,无需任何复杂的专业配置,任何人都能轻松上手,实现扫描功能随时用,效率大大提升~~
- 实际上只需要共用一个license,就实现了多用户使用 = 免费扩容!!!
实际操作演示案例请看视频~
开发团队为什么会想到使用agent来完成?
田老师坦言:
“做之前我对智能体没有概念,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是个基于人工智能的“智能程序”。那就发挥他的智能功能,那就是能替代我们的工作。”
“所以我们最初想到用agent来做这件事,是因为agent可以实现复杂的东西简单化,相当于做到agent后可以像写一个脚本一样,把重复的事情做成流程,从而省时省力。”
*本项目开发团队:信息化治理办公室安全部田玉丹老师团队,本案例对外公开分享已经过开发者同意。